2021年12月17日下午14:30,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举办研究生“学术面对面”活动,2019级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黄静、黄艺丹分别作题为《城市蓝绿空间形态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中的互动作用》、《地缘政治区及区内国家聚合-分离指数构建与应用——以东南亚为例》的研究报告,滕堂伟老师受邀评议。
黄静以上海市18条河道沿岸缓冲区绿地为例进行研究,探讨多维空间指数对缓解UHIs的贡献和影响,为城市空间热舒适优化提供方法和发展建议。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域的地表温度(LST)空间分布数据,通过选取滨水绿地的热环境影响关联形态结构因子作为定量描述指标,采用增长回归树模型(BRT)分析滨水绿地各空间形态结构因子对降低LST的影响贡献情况和水绿协同作用的边际效应,并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滨水绿地结构形态特征类型对LS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蓝绿空间的空间结构指标方面,大于30m的河流宽度对降低LST的贡献更为显著。在河流宽度较大的情况下,蓝绿空间系统降温边际效用可以更远。连接度最高等级且位于河流下风方位的绿地LST最低;在绿地空间形态方面,绿地植被覆盖率和面积是影响绿地降温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现场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基础上,滕堂伟老师指出此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示范。首先,研究的数据来源运用了遥感、卫星数据以及现场调研等一手数据,数据处理工作量大,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其次,运用模型恰当,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蓝绿空间的空间结构和绿地空间形态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边际效益的分析;第三,以上海为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公司学术前辈周淑贞教授是城市气候研究的国际先驱学者,以上海为例提出了包括热岛效应在内的“五岛效应”学说,本研究可以说是向前辈致敬。滕老师建议可以继续扩展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控制更多的重要相关变量予以深化研究;建议基于本研究成果,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相关优化对策建议。
黄艺丹在借鉴哈特向国家内部向心力-离心力思想的基础上,以地缘环境评估框架为指导,从影响世界上不同地缘政治区聚合-分离情况的要素进行考量,搭建了具有全球普遍适用性的国家及地缘政治区两个尺度的聚合-分离指数评价体系,以期从国家和地缘政治区两个尺度定量衡量向心凝聚或离心分裂的倾向,并以东南亚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1)东南亚地区整体的向心凝聚力较高,但随年际变化呈现出跌宕下行的态势;(2)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缅甸为强聚合型国家;越南、文莱、菲律宾三国的聚合倾向较低为弱聚合型国家;而东帝汶长期处于与东南亚地区游离的状态,属于弱分离型国家。总体上,东南亚呈现出大多数国家聚合且数值较为接近、少部分国家出现断层型分离趋势的特征,属聚合-分离兼备型地区。
同学们就黄艺丹的研究中地缘政治区域的选取和聚合-分离指数评价体系的构架与结果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滕堂伟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研究,可能的深化研究之处包括:地缘政治区的清晰界定与内涵阐释;评价方案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说服力及其应用价值。鉴于该研究语境的特殊性,滕堂伟老师还特别提醒同学们就一些特定表述要确保准确无误。
图:于程媛
文:高玉洁
审:滕堂伟